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1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2014净土大经科注 第12集

2016-11-24 净空老法师 莲友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e0341c2o9y1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12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一百五十八頁倒數第三行,從註解看起:

 

  「又《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故《淨修捷要》云:大勢至菩薩,現居此界,作大利樂。於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楞嚴經》上二十五圓通是世尊為我們舉了一個例子,也算是作證轉,說明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方法太多了,沒有限制的,任何一個法門都能成無上道。所以《金剛經》上給我們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真的,無論什麼法門都能成無上道。關鍵在人,各人根性不相同,能不能攝心,懂得攝心這個方法,無論用哪個方法都行。

 

  前面我們向諸位報告過,六祖惠能大師用的方法是破柴舂米,得三昧,大徹大悟。大乘經教裡頭佛常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說得好,問題你能不能離相。經教裡頭為我們說過多次,不是一次、兩次,放下執著就證阿羅漢果,無論用什麼方法,只要你能把執著放下;放下分別,你就證菩薩;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佛了。由此可知,惠能大師在黃梅八個月,破柴舂米,他修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沒有別的,清淨平等覺現前,就是清淨心、平等心。我們在《壇經》裡面細心去觀察,統統能看到他的清淨平等覺,有清淨平等覺就開悟了。

 

  五祖給他證明,是讓他聽《金剛經》,大概講到五分之一,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給五祖提出報告,他的報告只有五句,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就畢業了。五祖一聽,行了,經就不要講了,衣缽給他,他就是禪宗第六代祖。六祖這五句話就是畢業論文,這個畢業是成佛。你要問他修什麼?舂米破柴八個月。祕訣在哪裡?舂米破柴,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成佛了,就是法身大士。所以法門無量無邊,舂米破柴也能成無上道。釋迦牟尼佛的開悟是禪定,在禪定當中見到明星,夜睹明星,晚上,豁然開悟,不定什麼緣分。由此可知,舂米破柴就是禪定,他用這個功夫來修禪定。禪定不是面壁,盤腿面壁那是最初學的,剛開始的,惠能沒有修過這個,能大師是在碓坊舂米破柴得禪定的。

 

  我們回過頭來看來佛寺的老和尚,海賢老和尚他種地,跟惠能大師很類似,每天幹這個粗活,那是什麼?修禪定。用的功是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是上上禪,知道的人不多,有些人知道不肯幹。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把心定在阿彌陀佛佛號上。能大師是把心定在不起心不動念上,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因為只有定在不起心不動念,叫歷事鍊心,沒有離開事,從事上見到性,性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老和尚這個成就高,往生極樂世界上上品往生,上上品是生實報莊嚴土,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大勢至、觀世音跟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有特別的緣分,這兩位大菩薩在這個娑婆世界住的時間很久,在這邊修行,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娑婆等於是他的老家,緣分特別深,對這個地方眾生也非常關心。經上講,他們來幹什麼的?幫助阿彌陀佛接引念佛人回歸淨土。故《淨修捷要》云。《淨修捷要》是夏蓮居老居士作的,是修淨土的方法。這裡頭說大勢至菩薩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作大利樂,利是利益,樂是喜歡、愛好。於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令離三途,得無上力。無上力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這個法門完全要感恩阿彌陀佛。

 

  「又《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聽到《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叫《大阿彌陀經》,將《阿彌陀經》細說,這就是《無量壽經》。善根深厚的人看到《阿彌陀經》他就相信,他就嚮往,他真信真願,求生極樂世界。中下根雖然聽了這個經、讀了這個經,求生的願發不出來,那怎麼辦?《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說得詳細,講得清楚、講得明白,聽了之後自自然然就會發心。

 

  「及聞諸佛名者」,這前面跟諸位報告過,諸佛名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諸佛名。「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這個利益無量無邊。「又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燭身,魔不能犯」。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佛的加持是平等的,問題就是我們願不願意接受,真信真願就接受了。如果我們接受了,但是還有疑惑,在這種情形之下,如果你業障習氣很重,魔還是能侵犯你;你能夠勇猛精進,心無雜念,魔就不能侵犯你。魔從妄想生的,從雜念生的,所以念佛人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魔就不能侵犯你了。

 

  「由上可見念佛之人」,有阿彌陀佛派遣的二十五位菩薩,於一切時、一切處,「擁護加持」,真正發願,雖然還沒有去,彌陀就照顧了。「又有大勢至菩薩等,威德攝受,復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故得遠離魔難,安穩修持。仗他力故,化險為夷,稱為易行道」。經上這些話,名詞、術語、典故、甚深的義趣,參考資料裡面都有。參考資料印出來了,我們也廣大的結緣,學習《無量壽經》,這本參考資料就方便多了,免得自己去查字典、辭典,查參考資料,統統都把它節錄出來,我們學習方便多了。

 

  念老後面這幾句話,故得遠離魔難,安穩修持。仗他力故,化險為夷。這幾句話說得好,真正是易行道。或者有人「以談他力為著相」,學教的人、學禪的人認為這是著相。念老告訴我們,「應知他力,亦是自心」。這個解釋是真的,為什麼?阿彌陀佛從哪來的?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離開自性,沒有一法可得。所以淨宗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阿彌陀佛是自性變的,極樂世界也是自性變的。自他是一不是二,「自他宛然」。從事上看,好像自他是對立的,從自性上看,自他是一不是二。

 

  後面說,「因他力而顯自心」,我們凡夫沒見性,彌陀是我們自心變現的,彌陀四十八願的加持,顯出自心的能量。「從有念以入無念,正是本法深妙處」,本法是持名念佛的方法。有念,著相了。但是從有念念到無念,把起心動念念掉了,佛號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是什麼?這叫理持,得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跟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同等的階級,是一不是二。宗門叫明心見性,淨土叫理一心不亂,教下叫大開圓解,名詞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所以真正明白、覺悟、通達了,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無念是佛法,有念也是佛法,有念無念是一,入不二法門。「是故《彌陀要解》云: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了是明瞭,淨宗這個法門,完全在明瞭阿彌陀佛就是自己,是自己自性變的,我們這個身也是自性變的,再看看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統統都是這個自性變的。

 

  世尊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什麼意思?整個宇宙遍法界跟我什麼關係?一體。這是佛法講的倫理,中國倫理講五種關係,這佛法高明,五種是一體。「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你還有分別。「若偏重自佛」,這是執著,「卻成我見顛倒」。那要怎麼樣?放下。這全是假的,假名。連老子都說,「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這中國人說的。佛法沒傳到中國之前,老子講過「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是佛境界。所以佛在哪裡?放下即是。學佛要能契入境界,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上告訴我們,祕訣就是在不著相。我們聽經不著言說相,不著名字相,佛教裡所有這些名詞術語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不著心緣相,不能想這個字是什麼意思,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不能想,為什麼?它沒有意思。這很難懂,給你說真話。說假話你懂,說真話你不懂了。

 

  所以學經教有祕訣,只管去念,不想它的意思。《無量壽經》一天念十遍,經念熟了,念一遍大概四十分鐘,兩個小時可以念三遍,所以一天念個十遍是很簡單的事情,不念經的時候就念阿彌陀佛。念經是修定,你要是起心動念,這一句什麼意思、那一句什麼意思,定沒有了,慧也沒有了。那是什麼?那是用世間的方法,把佛經當作一種知識來對待,這就完全錯了。念的時候規規矩矩、老老實實、恭恭敬敬去念,不著文字相,文字只要念得不錯,沒有念錯,沒有念顛倒,沒有念漏掉就行,不能著文字相,不能著名詞術語的相。不著文字相,不著名字相,名詞術語,不著心緣相,就是一味念下去就會得定,這個定是念佛三昧。得定之後依舊這樣念下去,不要改方法,讓你的定加深,深到一定的程度豁然大悟,就開悟了。開悟之後這經裡面意思全知道了,完全通達明瞭,這是佛教教學的方法、教學的祕訣。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要把自見念出來。自見就是自己沒有老師教,不需要別人講解,全通了。要不要老師?不需要。真正有這種緣分,自己找一個清淨環境,選擇一本經書,用這種方法,摒棄外緣,真誠恭敬,你念它個十年肯定開悟。

 

  古人能開悟,現在人一樣也能開悟,還可能比古人快一點。為什麼?古人障緣少,現在障緣多,你都能定得下來,你比古人就強。古人多少人生在現前這個時代不能成就,為什麼?環境干擾他。我們在現在這個環境能成就,功力比古人就高。方法重要,一定要懂得鍥而不捨,真幹。讀經是修念佛三昧,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是求生淨土,是提升品位,這是真的,其他事都是假的,要真幹。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暗合道妙,巧入無生」。「無念與無生,遠非凡夫之所能」,凡夫怎麼會沒有念頭,沒有念頭就成佛了。下面說,「圓教八地菩薩,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始名真得無生法忍」。無生什麼人證得?八地菩薩。這八地是圓教,華嚴、法華是圓教。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心,第六意識,不用了,意是末那識第七識,意識的分別、末那的執著、阿賴耶的落謝種子,這三個都不用了,這是什麼境界?無生法忍。忍是承認、是同意、是認可。認可什麼事?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不生不滅,一切法本來不生,哪裡會有滅?我們現在看一切法都是有生有滅,八地菩薩看一切法不生不滅,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聽不懂這個話。

 

  真的不生不滅,我們到現在搞了六十多年了,才有這麼一點點概念,不生不滅的概念。有多少人搞了一輩子,一切法不生不滅這個概念沒有辦法,他想不通。為什麼?不能想,一想就壞了。不能想也不懂,對的,你沒有入這個境界。你沒有到八地菩薩這個功夫,這八地是禪定,不是小定,大定!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那我們怎麼會有這麼一個概念?我們是看科學報告,科學家發現的。近代有一些科學家專門在研究物質,物質是什麼。物質,用的方法跟佛所說的完全相同,就是把物質分開,看看到底是什麼。

 

  佛經上把最小的物質稱為塵,微塵,這最小的物質。微塵還可以分,佛經上講的七分之一,這麼分法。從什麼樣的微塵開始?從牛毛塵。牛毛比較粗,尖端上,這個牛毛尖端上有一粒微塵,好像是黏在那裡,它有吸力,它不會掉下來,有一粒塵。把這個塵分成七分,七分之一,羊毛塵,羊毛細了。羊毛塵再分為七分,七分之一叫兔毛塵,兔毛更細了。兔毛塵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塵,那是我們肉眼看不到了。放在水裡頭,水有空隙,這現在我們都知道,在顯微鏡下觀察,水有空隙,這粒微塵在水裡面空隙裡走來走去沒障礙。水塵再把它分成七分,七分之一叫金塵。金是金屬,金銀銅鐵,這個密度比較大,比水大,還是有空隙,這一粒塵很輕易通過,沒障礙,這麼小的一個物質現象。金塵再把它分成七分之一,佛經上叫微塵。這個東西還能分,再把它分成七分,七分之一叫色聚極微,大概就是現在所講的基本粒子。它還能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這再不能分了,再分怎麼?沒有了,物質現象不見了,就空了。所以它也叫鄰虛塵,它跟虛空是隔壁,再一分就是虛空了,這個東西被科學家找到了。

 

  最近這八十年發現原子,八十年前發現原子,那個時候認為原子是物質最小的單位,不能再分了。隨著科學儀器的進步,居然把原子打破了,打破看看是什麼,看到原子核、看到電子、看到中子,原來原子是這些東西組合的,不是單純的。把這些東西各個再打破,原子核打破,電子打破,中子打破,發現粒子,很多種不同的粒子,科學稱為基本粒子。這個粒子依舊還能分,分出來發現,科學叫夸克,有幾十種之多。這個東西再分,發現了微中子,就是佛經上講的極微之微,為什麼?它再一分沒有了,空了。

 

  空了發現什麼個現象?念頭波動的現象。這個發現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所以科學家得的結論,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假的不是真的。物質是什麼?物質是從念頭產生的幻相。就跟佛家講的「相由心生」、「色由心生」,佛法講的色、講的相就是物質現象,最小的物質現象是物質的基礎,它從哪裡來的?從念頭來的。所以佛經上有,「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境是物質環境,是隨著人念頭在轉。佛經上這些話,幾千年來沒有人講得清楚,沒有人講得明白,縱然講清楚、講明白,沒人相信。今天的科學家,用最新的儀器觀察證明了,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科學家很感慨的說,近代四百年科學的發展,產生嚴重的錯誤,這個錯誤就是二分法。科學家把這個宇宙之間的現象分成二分,物理跟心理,這二分法是錯誤的。從現在的發現知道心理跟物理不能分割,它是一不是二,分開來產生許許多多錯誤的概念,做錯了很多事情。所以科學帶給我們不是圓滿的幸福,負面的作用比正面更大,這就是二分法錯誤所形成的。科學家現在佩服佛法了,他們最近才發現,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講清楚了,到現在才證明佛講的是真的。

 

  佛怎麼知道的?佛不需要科學儀器,是從禪定當中看到的,看到了事實真相,這不是假的。經上講八地以上,大乘經上常說,八地以上的菩薩都看清楚、都看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的功夫是禪定,佛將禪定分為五十二個階級,由淺到深,五十二個階級,五十二位菩薩,一個比一個深。最淺的是初信位的菩薩,通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個位次。十地裡面的八地,十地裡頭第八地、第九地、第十地,往上面去等覺、妙覺,妙覺就是圓滿的佛,五十二個位次到頂了。佛告訴我們,不是他一個人看見,八地以上的人都看見了,這不是假的。

 

  這個能力不是他一個人專有的,佛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失掉了。為什麼失掉了?你的念頭太多了,你的念頭太雜了,一天到晚,很多的妄想、很多的雜念把你的能力失掉了。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自性本定。你看惠能大師第四句講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說明真心是不動的。我們現在心在動,心臟在跳,不跳就死了。是不是真的死了?不是,不跳就成佛了。不跳是什麼?回歸自性本定,真成佛了,成佛這個肉身不要了。這個肉身是生滅身,阿賴耶變的,阿賴耶的相分,我們起心動念是阿賴耶的見分,全是假的。

 

  科學發現一直到今天,還沒有脫離這個假相,真的他沒見到,他不過是看到阿賴耶的三細相,物質他搞清楚了,心理現象他還沒搞清楚。阿賴耶的三細相,第一個業相,第二個轉相,第三個境界相,境界相是物質,搞清楚了,念頭被發現了,但是念頭是什麼不知道。佛經上講得清楚,念頭是從業相變現出來的。業相,科學家講能量,也許就是講能量,還沒有搞清楚。大乘佛經裡頭有高等科學,最高的科學在大乘經裡頭。八地菩薩,你看,離一切心意識,心意識,阿賴耶的三細相,不用這個東西了,真心就現前,所以始名真得無生法忍,這不是假的,他真得到了。「可見此乃聖者之所難」,聖者是地上菩薩,到八地才看到,七地以前還不行。

 

  「如來懸知末代罪濁眾生」,釋迦牟尼佛距離我們,以中國古來祖師大德的記載,佛滅度到今年三千零四十一年,外國人講的是二千五百多年。我們知道中國古人非常重視歷史,對於年代考察用力很多,中國人這個記載我們可以相信。但是外國是這個說法我們也隨緣,這個事情並不重要。重要是開悟,重要是其義自見,這個重要。要想開悟,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學。戒是規矩,你要守規矩,這個規矩你要相信。什麼規矩?大規矩,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相不相信?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要守這個規矩。決定不能學太多,學太多你分心,你的力量不能集中。只可以學一樣,不能學很多樣,這一樣什麼?這一樣是精。

 

  我教人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是精,我又教人把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看三十遍,先看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看三十遍,為什麼?你的信心堅定了,你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有真信,有切願。有真信、有切願,不再有絲毫懷疑了,這個註解不要看,你去念經就行。專門念這個經就是修念佛三昧,一天念二十遍,我相信你念到半年,一遍大概半個小時,二十遍十個小時,這是什麼?這是修定,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剩下來時間念阿彌陀佛,佛號不中斷。三千遍念下去之後,不定什麼時候大徹大悟,經裡的意思全通了。那個時候來講這個經,就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才真正把這個經講透,讓聽眾個個歡喜,個個發心念佛求生淨土。不這麼幹不行。因戒得定,因這個方法你得三昧了;因定開慧,定成就之後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往生到極樂世界當然是上上品往生。這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古人相信,遵守這個方法開悟的人不少,縱然不開悟,你去用這個方法實驗,你這一生不開悟,往生極樂世界是肯定的。為什麼?你一向專念,符合經上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真信真願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決定往生。

 

  我有理由相信,海賢老和尚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至於海慶法師跟海賢的母親,資料太少了,我們不敢判斷。就海賢老和尚這份資料,我看了之後,我認為他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只是不說。為什麼不說?緣不相同。他要是生在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他講經說法不亞於釋迦牟尼佛;他要生在盛唐時代,惠能大師那個時代,他會跟惠能大師一樣,弘法利生,做一代祖師。但是生在我們這個時代不行,生在這個時代,他這個表演就對了,完全正確。他老人家這個做法沒有人不歡喜,你看不要名、不要利,財色名利是為這個時代的眾生瘋狂的在追求,他不要。你要的他們不要,他們要的你不要,沒有利害衝突。沒有利害衝突就能和平相處,你老實念佛,老實耕種,將來往生一帆風順。往生做出往生的樣子給大家看,年歲大,一百多歲身體好,跟年輕人一樣,這個讓人羨慕。

 

  別人斂財,你布施,拿什麼布施?拿他勞動力來布施。你看耕種一百多畝地,所收的糧食、蔬菜、水果,大豐收,他吃不了,他又不會拿去賣,那什麼?供養貧窮的人,需要的人他供養,受惠成千上萬人,接受老和尚的供養。這個就在表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他在表法,菩薩六波羅蜜全做到了。所以你細心看這個光碟,這個光碟百看不厭。你要是每天,像我告訴你的方法,一天看三遍看一年,一千遍你會開悟,不能大徹大悟,也有小悟、有大悟,你會明白很多道理。

 

  我們再接著往下看,「可見此乃聖者之所難,安能期之於具縛凡夫」。縛是煩惱的代名詞,凡夫煩惱重,不可能做到無念無生。「是以善導大師《四帖疏》曰:今此觀門等」,《觀經》這個註解,善導大師作的叫《四帖疏》,這個裡頭有十六觀,「指方而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明無相離念」。淨土宗不談無相,不談離念,而且什麼?指方,指定西方極樂世界,立相有極樂世界,有西方三聖,叫你把心住在佛號上,這叫住心取境。其他的是心裡面什麼都不能有,有就錯了。淨宗法門心裡准許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之外的不能有,這就好辦多了,容易太多了。我們把心裡頭念頭雜念統統清除掉,只把阿彌陀佛放進來,二六時中就守住這一句阿彌陀佛,不需要搞無相,不需要離念。

 

  這是「如來懸知」,預先知道,「末代罪濁凡夫」,造的罪業多,染污嚴重,濁是染污,「立相住心尚不能得」,立相住心隨順眾生,你都做不到,你都不肯幹,「何況離相而求事者」。八萬四千法門都要離相,阿羅漢要斷見思煩惱,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可以不要斷見思煩惱,容易太多,真正是易行道。「似無術通人,居空立舍」,這是用一個比喻,辦不到的,你沒有神通,你怎麼能夠在空中建築?空中建一個房屋,誰能做得到?小乘阿那含以上。阿那含有神足通,像《西遊記》裡孫悟空一樣,孫悟空不能跟他比,孫悟空只有七十二變,阿那含可不止,世間五通他都具足,只有漏盡通他沒有,證得漏盡通就成阿羅漢了,四果羅漢。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此方便門,指方立相,攝心專注,即此妄心,持佛名號,念一佛名,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念得純熟,乃忘能所,心無所住,佛號分明,便契無住生心之妙諦」。無住生心,《金剛經》上的,六祖惠能大師在這一句下開悟的。五祖聽六祖的報告,聽完之後衣缽就傳給他了,他就是第六代祖。這個難,這不是容易事情。可是念佛念得純熟,到能所這個念頭沒有了,這個時候心無所住,佛號清清楚楚,心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入《金剛經》的境界了。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說得詳細,「蓋以眾生妄心」,眾生妄心是我們現前的樣子,「念念相續」,前念滅後念生,「如急流水,從未暫息」。我們每天念頭多少自己不知道,佛告訴我們,這個也不能不知道,不知道就迷惑,知道是覺悟,這個覺悟幫助我們放下情執,所以有好處。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講一念,一念多長的時間,彌勒菩薩說,一彈指有多少個念頭?有三十二億百千念,這一彈指。一百個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現在我們科學是用秒做單位,一秒鐘能彈多少次?有人說可以彈七次,我彈不到,我彈不到七次,我大概最快能彈到五次。就算乘五,一千六百兆。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就在你眼前,你怎麼會知道?你無法發現,它太快了。這個現象現代量子力學家發現了,現在量子的儀器可以能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它能捕捉到。彌勒菩薩這個說法,大概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比現在科學還多一點,這整個宇宙在這個頻率下出現的,如果這個念頭一斷,宇宙就沒有了。宇宙不是大爆炸發生的,是從我們念頭變現出來的,念頭是宇宙的主宰。如果我們承認這句話,肯定這句話,相信佛說的是真的,我們的身體自己就能照顧了。為什麼?用最好的念頭,什麼病痛都沒有了。

 

  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了榜樣,一百一十二歲,體力跟年輕人一樣,他每天種地,爬上樹。看到寺廟旁邊有一棵大樹,樹枝垂下來了,人走路不方便,他拿著鋸子到樹上去修剪,一百一十二歲的人,帶著斧頭、帶著鋸子去修剪。信徒到他廟裡去看他,他好高興,廟前門口有一棵柿子樹,結了很多柿子,爬上去摘柿子,摘了一籮筐拿下來分給大家。為什麼有那麼好的身體?沒有別的,他心裡頭沒有雜念、沒有妄想,身體是物質環境,境隨心轉!那我們身體跟他不能比,這就是我們還有妄念,還有妄想、有雜念。現在我們搞清楚、搞明白了,念佛把妄想雜念念掉了,這個老和尚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他什麼都沒有,所以他身體健康。阿彌陀佛是最清淨的、是最善的、是最殊勝的,為什麼不念?身體好,念佛身體就好。

 

  有一個張先生向他請教,你怎麼樣保養身體的?他就告訴他,持戒念佛。說真的,一點都不錯。持戒是修身,身不會有毛病;念佛,心沒有毛病,身心健康。一百多歲很自在。他的身體,我相信是阿彌陀佛加持的,他也未必有這麼長的壽命,佛力一加持,自然就延長了。修行人延長壽命太多了。你們看《了凡四訓》,世間人每天懺悔業障,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他的壽命,原本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他七十四歲走的,延壽二十一年,延長了。唐朝時候有一位高僧,印度人,菩提流志,學佛的很多人都知道他,他翻譯經典翻譯很多,大概在佛教歷史當中,出家人壽命是最高壽的,一百五十多歲走的。每個人的緣不相同,無非是表法給大家看。

 

  章嘉大師早年教給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不是假的。你有求沒有感應,是你用心不善,那就求不到。如果心地清淨善良,沒有不感應的,求財得財,求聰明智慧得聰明智慧,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貴得富貴,沒有一樣求不到的。為什麼?境隨心轉,你把那個心一轉正,都現前了。人的心要善良,常常想念苦難眾生,住在世間幹什麼?為他們服務,為他們謀幸福,這樣的人佛菩薩加持你,鬼神也擁護你。你的心是真心、清淨心,你的願是真實願,是為利益眾生,為正法久住,自自然然得到佛力加持。海賢老和尚如是,佛菩薩把護持正法這個使命交給他,他真做到了。一生沒有為自己,為我們表法,表三皈五戒的法,表十善的法,表六度的法,在幾十年生活當中,工作當中,待人接物,你處處都看到那是一尊菩薩。在為大家苦難年頭裡面,還能過得幸福、過得圓滿,他做出最好的榜樣。

 

  我們的念頭,這是根本問題,就是妄想雜念太多,從沒暫息。「今若勉強按捺,粗念雖得稍息,細念從未暫止」。這個細念,我剛才講彌勒菩薩所說的細念,阿賴耶的細念。「行人倘若錯認,便云相應」,這大錯特錯。我們妄念少了,有了幾分清淨,有了一點小智慧,如果說這就是相應,錯了,距離佛法的標準還非常非常的遠。可見得製造六道輪迴容易,讓六道輪迴停止可不容易,這就要靠阿彌陀佛了。

 

  下面說,「大悲慈父」,這是阿彌陀佛,興起無緣大慈,「垂茲」,垂慈,「奇妙方便法門」。這就是說阿彌陀佛大慈大悲,這個慈悲沒有起心動念,叫無緣之慈,完全從真心、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這就是信願持名往生淨土的法門。「指方立相」,指定西方,樹立形象,西方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讓我們「攝心專注」,把心收一收,收在一處,專想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一心希求極樂世界,這就對了。就用這個妄心「持佛名號,念一佛名,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這把念佛的作用說出來了,為什麼要念佛,不念佛的時候,你有無量無數的妄想雜念。這個妄想雜念就是六道輪迴的因,有這麼多妄想雜念,你在製造六道輪迴。

 

  所以六道輪迴它永遠存在,它不會消失,什麼原因?你天天在製造。現在叫你把念頭轉過來,專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是造極樂世界,妄想雜念是造六道輪迴,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一心專注成就的。我們今天也一心專注,跟阿彌陀佛相應,就能往生極樂世界。這個道理要懂,你就肯念佛了,就真念佛了。本來不肯放下,搞清楚、搞明白了,我應該要放下。放下什麼?放下輪迴,不再搞輪迴了。這一句佛號就學海賢老和尚,他做了九十二年,目的是什麼?目的叫我們看清楚、看明白,學他這個樣子就行了,非常簡單。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他一生沒念過經,也沒有念過咒,就一句阿彌陀佛圓滿成就。男女老少,賢愚不肖,各行各業統統沒有障礙,只要你肯幹,你這一生就能往生不退作佛。那念得純熟了,不起心不動念,能所就沒有了。還有能有所,起心動念了。

 

  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佛號分明」,這句佛號自自然然生起的,不是從意識裡生起的,意識生起是有分別執著。這從哪裡生起?從自性生起的,從真心生起的,不起心不動念是真心。真心裡面生起這個佛號,就是「暗合道妙」,你沒有修禪定的功夫,禪定最上乘的功夫在你身上出現了,便契《金剛般若經》上所說的「無住生心之妙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什麼意思?明白的告訴我們,惠能大師在這一句開悟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念佛人可以到這個境界。什麼時候到?念得純熟,能所心沒有了,能所是分別執著。心無所住就是真心現前,佛號清清楚楚,這個佛號是從無住生心生出來的,暗合道妙,跟八萬四千法門成佛之道相應。人家歷盡千辛萬苦,用無量劫的時間才能證得八地;你在一生當中,沒有多久的時間,一句佛號念得純熟,萬緣放下,你跟那些大菩薩境界相同,惠能大師在《金剛經》這一句開悟,你也到這個境界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持名念佛,入有得空」。我們下手是有心有念,也就是說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心裡頭專想西方極樂世界,專想阿彌陀佛,想生到極樂世界,想親近阿彌陀佛,可是沒有想到這一句佛號念到純熟的時候,居然跟大乘經上佛說的境界完全相應了,得空了。有是假有,空是真空,空是什麼?自性。自性非物質、非精神,也非自然,所以叫它做空。有是這一句佛號,信願持名是有,得空是見性,明心見性。所以「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沒有學經教,沒有學參禪,但是他得的境界,跟教下、跟禪宗最高的境界完全相同。「巧入無念」,無念就成佛了,「即凡成聖。至哉妙用,不可思議」。教下像賢首、清涼,大徹大悟,大開圓解;宗門像慧可、像惠能這些祖師大德,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淨宗的學人就這一句佛號。這個地方講得很清楚,大家千萬不要忘記,一句佛號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什麼都不想了,什麼都不念了,就念這一句佛號。把妄想念掉了,沒有了,把雜念念掉了,這叫念得純熟,這就是功夫的淺深。功夫到這種境界,往生西方淨土是上輩上生,生到極樂世界,就是圓教地上菩薩,太快了,地位太高了,所以很多人不敢相信。我們一定要知道,這是事實真相,佛沒有妄語,佛不欺騙眾生。

 

  我們入這個境界,自己知不知道?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妄想雜念沒有了,分別執著沒有了,但是樣樣清楚、樣樣分明,一點都不會錯亂。像海賢和尚一樣,應該說的說,不應該說的不說,不讓人有疑惑,不讓人起妄念。老和尚要常常跟大家說,大家心裡都是妄念、都是妄想,不說,就是一句佛號教給你,高明到極處。你問我什麼,沒有。你再問我就說,你要的那些東西都在佛號裡頭。一句佛號,一切諸佛菩薩名號都在其中,不必念其他的,念一句阿彌陀佛;一切經教、一切法門,統在這一句佛號裡頭,念這一句佛號統統得到了,全宇宙一切諸佛的經法都在其中,到極樂世界全會了,不是欺騙人,確實暗合道妙。來佛寺的這三位菩薩,我相信都達到這個境界,就是無住生心這個境界,他們都得到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佛教入门篇|认识佛教【全】

净土入门篇|净土资粮【全】

佛说阿弥陀经【全】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全】

普贤菩萨行愿品 【全】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全】

往生论讲记【全】

地藏菩萨本愿经【全】

太上感应篇 【全】

学佛问答汇编一

佛典寓言汇编一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全】

陈大惠-弟子规看天下【全】

陈大惠-教孩子的学问【全】

陈大惠-孩子要有好老师【全】

经典文章汇编一

001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汇集

002 佛说阿弥陀经 汇集

003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汇集

004 普贤菩萨行愿品 汇集

005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汇集

006 往生论 汇集

007 地藏菩萨本愿经 汇集

008 十善业道经 汇集
009 太上感应篇 汇集

101 认识佛教 汇集

102 净土资粮 汇集
103 学佛问答 汇集
104 佛典寓言 汇集

105近代往生录 汇集

106 净空法师答四众弟子问 汇集

201 细讲弟子规 汇集
202 东魁禅语 汇集

203 弟子规看天下 汇集

204 孩子要有好老师 汇集

205 教孩子的学问 汇集

901 经典文章 汇集

净宗学院| http://new.pllc.cn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http://www.amtbhk.com

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http://www.amtb.tw

华藏卫星电视台| http://www.hwazan.org/web/

圣贤教育全球同学网| http://sxjyqqw.org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目录汇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